中国武术学院专业介绍
一、学院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的前身武术系创建于1958年8月,2018年12月更名为中国武术学院(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院),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学院下设四个教研室:武术套路教研室、武术散打教研室、体育养生教研室(导引养生功中心)、民族民间体育教研室,四个研究中心和一个实验室:武术文化研究中心、武术训练竞赛研究中心、国际武术发展研究中心、传统运动康养研究中心和传统养生功法运动干预实验室,两个基地:国家体育总局龙狮培训基地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科学研究基地。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7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4名,博士生导师5名,国际级裁判8名,国家级裁判15名。
套路教研室深挖传统武术,广掘文化内涵,不断继承创新,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设置,规范教材建设,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需要,引领武术发展方向的学科体系;
散打教研室在以散打为主体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专业方向,先后开设了全面反映武术格斗徒手以及器械搏击的“武术格斗”课程,全面反映武术踢打摔拿的综合格斗课程,面向大众的“自卫防身术课程”以及反映武术器械搏击的“短兵”课程,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体育养生教研室致力于导引、健身气功、养生太极的教学、科研和推广为主的学科研究,创研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健身气功强心运动处方的研究”、“乾隆养生术科普教材的研制”等功法,在国内外体育养生界具有较高的声誉和重要影响;
民族民间体育教研室致力于民族文化学、民俗学、传统道德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从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入手,探究原生态民族民间体育,做好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学院专业设置及介绍
我院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专业,包括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四个方向。其中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是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育学学科之一。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止到2022年9月29日,我院研究生就业率为95%。其中签协议人数占比55%;灵活就业人数占比33.33%,签劳动合同、升学以及其他情况占比均为5%。
四、2022届毕业生情况介绍
学院2023届毕业生总人数为166名,其中本科毕业生123名,硕士毕业生37人,博士毕业生6人。
五、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联系方式
联系人:周璇
联系方式:1801208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