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体育领域,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当代世界、分析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从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党建、纪检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岗位的复合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熟悉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2.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坚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和热情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3.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工具对本学科领域里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掌握社会调查等基本研究方法。
4.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查找问题,总结归纳,改进工作方法,有效地组织人员去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5.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化视野,了解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潮的发展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使用书面语言或口头方式表达与国内外业界同行、社会公众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顺畅的沟通和交流;
6.具备通识教育类知识,并践行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一定得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本专业领域实践活动中理解并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7.具有团结协作意识、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能够合作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团队任务。
三、主要课程
1、主干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2、核心课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近现代历史、政治学概论、法学、社会学、伦理学、逻辑学导论。
四、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8级本科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2019级本科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届本科毕业生,目前有一名毕业生考上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基层公务员,一名毕业生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一名毕业生到家乡所在地国有企业从事党建和纪检相关工作。
五、隶属学院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担负着全校大学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为中国体育事业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前身是建校之初成立的政治理论教研室,此后相继经历了两课部、思政部等阶段,2016年6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34人的专兼职教师和干部队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8人。在22名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比例占86.3%,北京高校思政课特级教授1人、特级教师2人。
学院教师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新领域,提升师生服务体育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能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体育理论等具有体育特色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中宣部、北京市、国家体育总局多项课题研究任务,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获得一系列教学、科研奖励。同时,学院多次举办大型国内高端论坛和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体育领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广泛影响。
学科建设
2006年学院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历史基本问题研究四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
2017年学院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验班。2018年获批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成为全国首批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八大院校之一。
2019年学院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体育理论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开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为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才培养
马克思主义学院初步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并探索三级连读的培养模式。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在读学生6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招收马克思主义体育理论专业博士生1人。
截至2020年6月,已培养硕士毕业生135人,包括6名冠军班学生。毕业研究生素质全面,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就业前景好,主要就业方向为国家部委和北京市公务员、高校辅导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师等,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学院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国家奥林匹克博物馆、马克思文献珍藏馆等地建立了京内实践教学基地,还与相关高校联合建立了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香山纪念馆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2018起,全院师生共同开展了“走进经典”读原著活动,阅读经典已成为马院人的生活方式。
学院积极推动国际化培养工作。2018年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商学院签署了硕士研究生 “1+1+1”模式联合培养协议(体育诚信专业方向双学位),2019年推动北京体育大学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即将与上述高校洽谈本科专业“2+2”模式联合培养项目和短期境外交流项目。
机构设置与教学任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七个教研室:特色理论教研室、原理教研室、德育教研室、纲要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中心、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中心。作为学校二级教学机构,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多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等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有《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等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此外,学院教师还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所有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学院以十大工程为依托,力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强化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营造全方位育人的氛围。学院大胆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创新,推动思政课+5门课程的探索(+足球专业课、+篮球专业课、+排球专业课、+武术专业课、+冰雪专业课)的项目。2019年成功举办冰雪思政课,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工委高度评价和良好社会反响。学院探索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深度融合的新方法、新途径,尝试将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手机互动软件引入课堂,实现全员参与互动即时反馈和可视化呈现。学院拥有超星数字马院智慧教学平台,在考核方式无纸化、教学信息化方面走在了前列。2018年同时获北京市教工委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支持和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支持。《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两门课程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2人获北京市“丹柯杯”优秀成果一等奖;4人获北京市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的三等奖和二等奖;1人获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2人入选国家体育总局 “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1人获评2015年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提名;4人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成果奖;3人获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此外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1项。
学院拥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实验基地、体育廉政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反兴奋剂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发起人、理事长)、体育法学研究中心、体育文化理论研究中心(含中华体育精神研究)、国家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七大平台,为思政课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了科研支撑。学院教师科研实力雄厚,3人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课题资助,2人获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资助,1人获得教育部精品项目建设,1人获北京市哲学社科重点项目资助,2人获国际体育总局课题资助。2015年人均发表论文排名全校第二。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发展平台的过程中,学院教师相继完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体育的地位与价值》、《运动队思想文化建设实务》、《弘扬体育精神 涵养体育道德》、《国家队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科学化研究》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院每年召开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2018年邀请7位俄罗斯专家参加了国家外专局“一带一路科教文卫引智计划”“俄罗斯人眼中的列宁与十月革命”项目,举办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国际学术会议、习近平关于体育重要论述全国学术会议、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全国学术会议;2019年邀请美国、日本、德国、荷兰、加拿大、爱尔兰、美国7位外国专家参加了国家外专局“一带一路科教文卫引智计划”“民族思维的哲学俯瞰”项目,承办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了全国第九届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国内学术会议。
社会服务
学院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等形式为学校政治理论学习服务,在贯彻落实党中央 “两学一做”学习活动中,学院为全校各院系、机关、后勤等单位进行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一带一路战略”等专题宣讲,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反响热烈,充分发挥了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学院积极参与国家队备战奥运会的励志教育工作,负责国家体育总局宣讲团的组建和宣讲任务。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奥运备战期间,学院承担了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深入运动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承担了国家队运动员励志教育刊物《追求卓越》的编写任务,成为深受国家队运动员欢迎的励志教育读物。体育道德与廉政风险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体育道德与廉政》期刊,在体育领域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起到了智力支持的作用。疫情期间,学院教师积极发声,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在国家级重要网媒发表近30篇战役说理文章;学院还组建了“国家队防疫情、保备战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团”,开辟了空中云课堂,为国家队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思想政治的空中“加油站”。
六、2024届毕业生基本情况介绍
2024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毕业生有31名同学,硕士研究生有22人,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有7名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毕业生有5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毕业生有5名;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有5名;马克思主义体育理论博士研究生有1名。学院毕业生整体求职方向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大中小学相关岗位。
七、2024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联系方式
联系人:武体江
电话:1573515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