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总能用寥寥数语就让人信服”?“而我却总是没法说服别人接受我的意见”?对于很多人而言,无论是朋友沟通,公司管理,还是企业洽谈,有效的说服能力,是幸福指数提升/事业发展的关键。
“急于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倾倒给对方”。这是一般人们在沟通时,习惯采用的方式。
但如果不能科学的融合,两堆相异信息也只是两堆互不相干的信息而已。交流的双方谁也没法让对方信服。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95%以上的沟通都是无效的。那些感觉自己“事业艰难,家庭不睦”的人也往往是源于没有找到,有效说服他人的途径。
说服不了他人,通常有两种表现:
一种可能是,一番口若悬河之后,对方丝毫不为所动。
另一种是自认对方没有拒绝自己的理由,对方也不马上表现出与你相抵的意见。
相比第一种,后面这一类的人更容易将自己置于危险。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上,无效说服往往是掩盖真相的帮凶,致自己和团体于不利。
那么,成功的说服都有哪些途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先对比一下这2张图:
同样是为了提示人们讲卫生,讲文明。这两者你更可能被哪一种打动?如果你觉得后者更有意思请继续往下看。
为什么第一张做文明标识难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呢?
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容易陷入的直觉误区:以为自己所感所知即是其他人所感所知,在心理学上称为“虚假普遍性”。
文明建设可能对写标识的人很重要,但有几个上厕所的会带着文明情怀大小便呢?相反,对自身的生理问题的重视更有可能让人们对第2张标识产生共鸣。
对比这两幅标识,人的大脑输出信息的整个过程:
人类对于一句警示标识的大脑反应,基本分为4步。即:感知、调取记忆、加工、形成认知
假设“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作者是某文明办的工作人员,那么他/她在设计这句标识之前的大脑活动大概是这样的:
感知:卫生间不干净 ,要承担责任。
调取记忆:刚刚参加的会议,领导点名批评厕所卫生,影响文明建设
直觉加工:寻找原因:因为卫生间没提示讲文明”
形成认知:提示讲文明,就都讲卫生了。
当需要把他/她认为的缺失补齐时,就自然输出这种认知“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而信息接收者,上厕所的人大脑接收的过程却是这样的:
感知:口号和我没有必然关系
调取记忆:记忆封闭 (不是相关工作者,无相关记忆)
潜意识加工:只是句口号
固有认知:无所谓,不关我事
上厕所哥们儿的态度:排斥/无感,直觉得出结论:it's none my bussiness.
显而易见“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警示标识对于大部分人是一种无效的提示。
而第2张标识的可能形成的场景区别就很大:
信息接收者的心理内化过程:
感知:人会产生疑问:我短?(与接收者相关)。这关乎自信。
调取记忆:我以前有没有尿外边的时候—如果有,会自责。如果无,则庆幸。
加工:没尿外边,说明我正常。达到内化平衡
固有认知:为了文明和公共卫生,不尿外边(抵触) —为了男人的尊严,一定尿里边(接纳)
接收者态度: 吸收 (被说服)。
采取行动: 不会尿在便池外边 。
就算是厕所里没有人,也不让自己相信“我真的即短又软”。
由于这一句“射在外边说明你短,射不进去说明你软”,成功调动了受众感知,最终形成了有效的态度。因此这类说服过程属于有效说服。
有效说服:说服者【信息输出者】与被说服者【信息接收者】的大脑认知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擅于说服对方。女性具有更强的感受他人感知的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共情”。
她们会更能感受到一个深处灾区的孤儿的痛苦,更容易被影视剧的情节感动,更容易被闺蜜的情绪感染。所以她们也就更擅长加工这种他人感知。这也就是为什么,“善解人意”更可能用于形容一位女性,而不是一个糙老爷们儿。
“感知——形成认知”理论
典型事例:
“隆中对”诸葛亮成功说服了刘备,因为割据一方正是刘备所感,而诸葛亮的论述逻辑都是围绕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而谈的。所以双方能够达成共识。试想如果孔明劝说刘备,以现有的实力只能入朝保皇或是辅佐一方诸侯,刘备没准就拂袖而去。
“这个事情你应该先约”—好多人都看过早期,马云到体委试图说服某官员被拒的视频
1996年,马云为中国黄页求访北京到国家某委,慷慨陈词“我们做的事是在信息高速公路,把中国的体育产业放上去,让全世界都能了解”。得到的答复却是:“这个事情你应该先约,你要是不约呢,我很难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显然,官员并不关心世界了不了解中国。这跟他的本职工作没什么关系”。所以就算马云就这个论题的阐述无比精彩,也不太可能打动对方。
不过马云之所以是马云,正源于他迅速调整策略的能力,到了创立阿里巴巴时,品牌说服能力明显得到提升。当时阿里的slogan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这句slogon的成功就在于,它顺应了中小商户感受层,帮助受众重构了回忆,经过不同大脑的加工,形成了普遍性的认知。
想象一下中小商户心理内化过程:
感受:以前的生意确实难做
调取记忆:那些年做生意遇到的种种阻碍
加工:电商会帮我解决这些阻碍
形成认知:做电商更轻松,不做电商会被淘汰。而电商=阿里。
这样调动感知,引导形成认知的套路,是不是让人很难招架?
在商户的初衷是找不难做的生意,而平台的初衷是让商户都上来用。只要把这二者画上等号,商业模式就是成型的。
综合看来,说服他人的前提首先是要
A.与对方相关
1980年美国大选,最终当选的罗纳德.里根凭借一句“你比4年前过得更好吗”?就击败了企图连任的竞争对手前总统卡特.
听到这样一句质问的话,大部分美国民众的感知—认知逻辑是:
感受:我没有4年前过得好。
调取记忆:过去4年总统任期,美国与苏联针锋相对,核问题威胁全球安全。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使得人心惶惶。
加工:要想改变局面就得换总统。
形成认知: 要换总统就得换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谁提出谁就能解决,他就是里根。
试想,如果里根上来就说自己的执政方针或是只表明自己当好总统的决心。历史会不会改写呢?
异曲同工的案例还有:
“你比我更会挣钱吗?”雷军在组建小米团队,说服他想要招募的成员时这样说。
“自己创业比公司平台更大吗?资源更多吗?”马云意图说服单飞创业的员工时这样说。
董小姐初衷是希望说服大众使用格力手机,但自嗨式的营销只能让潜在用户觉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太多无关用户的设计,不会轻易被忽略,反而是用户放弃选择的动因。“董明珠开机画面”不仅没有塑造成格力手机的卖点,反而成了人们不想使用的理由。因此,说服的过程要与对方相关,千万不能陷入自嗨。
当然只是单纯的与受众相关,还不足以让他人信服。“在说服他人之前还必先说服自己:以达到内化的自我平衡。”想一想当我们的所作所为和他人意愿的时候,是不是总要先找个借口说服自己呢?
举个例子:
“如果你是一个抽烟成瘾的人,并且短期内不想戒烟,而家庭意愿是希望他尽早戒烟。”
为了不用忍受家人的唠叨,更不需承受戒烟的痛苦,最重要的是把自己从自我谴责中解救出来。
于是,你会找一个天衣无缝的借口:“很多伟人都抽烟”。当得出这一结论时,也许还有一些小激动。因为这是自己在精神上唯一接近伟人的方式。
让家人认可这种观点,从此以后他都可以无所顾忌的吞云吐雾了。
所以当你在朋友圈看到“《90%深度思考的人都抽烟》”或是《大部分的伟人都抽烟》,然后就不假思索地选择去相信。并且转发给家人。毕竟比起改变行为或牺牲目标,相信一个观念的成本简直太低了。这也就是那些习惯熬夜晚睡的人,为什么宁愿听取:“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晚起智商高”的言论,而不是:“晚睡可能导致身体机能迅速衰退”。
B.容易实现
改变世界观比让人家去改变世界简单的多。
自媒体大咖逻辑思维,很明确的一个认知是是,80,90后是产品的种子用户。
为了吸引年轻受众,由此制定的方针是:
a.先了解这一群体有哪些属性
b.筛选这些属性里又有哪些是不为其他年龄层的人理解的?
c.然后在帮助他们解释困惑。帮助说服困扰他们的人和他们自己。
a 了解属性
以下是逻辑思维总结的90后的属性特征:
不能被贴标签
不喜欢被取悦
反组织/反权威
不站队/不代表/不表态/场景分裂
但时常会感到焦虑
b 筛选矛盾属性
逻辑思维从关于年龄层不同而引发社会矛盾入手赢得关注。
这些矛盾核心就是:
90后普遍太过以自己为中心,这种个人主义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形成各种关系的矛盾。
这种矛盾会引发父母子女无法互相理解,学校教育找不到适合的沟通方式,公司机构工作方式步调没法一致等问题。如果你属于这一类,当家庭,学校或是社会评价你过于自我中心主义,幼稚脑残时,你的内心处于失衡状态。
c 解惑
策略:
肯定受众
“很少有人会对一味否定自己的人信服”。虽然都知道忠言逆耳,但被否定的感觉一定不好受。勉强听后,行为上也很难与认知一致。所有人都希望被他人肯定,尤其是被权威肯定。寻求新的平衡,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大家都理解为什么“90后自我中心”?“要想让各方都能接受,就要明白,90后以自我为中心这件事,首先是环境因素造成的,需要被理解“。况且这并不是什么错误,反而应该是他们独有的优势”。
3种肯定他人的方式:
1、理解而不是驳斥
“自我中心不应该被否定,形成原因是没有集体记忆”。
人们习惯把自己的失误归结于是环境不利或运气不佳。
而把他人的错误,悲剧归结于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环境造成/运气不佳【评价自己时,不得已而为】
自我选择——咎由自取【评价他人会说:都是他自己作的】
2、 发现优势不是劣势
“比那些集体意识下长大的人,90后更具有创造力。”所以不能被否定,相反应该最大限度的鼓励。如果一个90后想得到理解肯定,那么把这篇《千万不要轻视90后》的文章转发给父母/老师或是单位领导就行了。罗胖大篇幅地替年轻人说话,因此获得了大量的拥趸。
3、找到与伟人的共性
虽然总有人宣称,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花朵。我是某某一世,不是谁谁第二。但当他人评价在某些方面,你确实很像某大咖时,还是会忘乎所以的。在成就上没法和功成名就的人比拟时,人们习惯类别相似的习惯/作风或是其他特征等细枝末节。
比如:
“我和梅西是一个星座的,所以我有成为球星的潜质”。
“我和释迦摩尼都有一样的发型,所以我是个有佛心的人”。
为了实现彰显自我存在,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人们会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凌乱一些。“甚至为了佐证凌乱是一种伟大而不是堕落,还要找些能充当论据典故”。
总结一下有效说服的AB逻辑:
A:与对方有关
1.感知
2.调取知识
3.加工
4.认知形成
——这是大脑的工作原理
B:容易实现:
一、方针:
1.了解属性
2.筛选属性
3.帮助解惑
二、肯定受众
1.理解而非驳斥
2.发展优势而不是劣势
3.找到与伟人的共性